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389-01
关于哲学“融合”的问题,我在2013年第6期的《华章》杂志上有过详细的论述。伴随我在医学临床实践中的深入和在这个问题上的不断考虑,我感觉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必要对这个问题第三的讲解。我不敢说我就把哲学“融合”的问题考虑的完美与到位,但有一点我敢一定:我终生考虑这一问题,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认真的、老实的。
为了达成哲学的“融合”,我觉得至少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哲学的整体精神、双色思维和童心未眠的“想象力”。还有一点值得特别的强调那就是“切换”一词,它是达成“融合”的重点。
第一谈谈哲学的“整体精神”。我一个人感觉假如没哲学“整体精神”的意识,大家就不可以从全局的视角来弄了解哲学到底是什么。大家得到的对哲学的讲解就是不全方位的、甚至是一种误解,我一直在追寻着考虑着这一问题,在哲学习历史的变迁中纠结着、烦恼着。直至遇见恩师好看的海先生,我几十年的疑惑被破解了。“人是哲学的奥秘,哲学是人自我深思的理论”好看的海老师的哲学观体现的就是哲学的“整体精神”。哲学从它产生那一刻起至今,“人”一直贯穿其中且一直是哲学的主题。哲学中的各种流派乃至奇异的现象都是“人”的演绎,由此看来,弄了解“人”的奥秘就成为破解哲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非常不错的理解哲学的“整体精神”的奥义所在。
“人”的奥秘是什么?什么是人的“奥秘”?单一的本能生命的奥秘虽然也是人要探究的问题,但“人”所“独有”的“精神世界”的奥秘才是人真的的“奥秘”。这里不能不借用好看的海老师“双重生命”的定义,“双重生命”的定义是“人”独有些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理由是:获得“双重生命”需要创造;也唯有创造才能获得“双重生命”。正是创造的魔力使人在自然的世界里凸显起来、靓丽起来、永恒与不朽,把创造与哲学的“整体精神”联系在一块就能透见哲学的本质。为了可以进一步的理解它。我用一首诗歌来谈谈我的感受与技巧。“问我”:爸爸把我的长发理去,就觉得我定会遵循他的“轨迹”;老师逼我脱下牛仔装,这就是“三好学生”的开始。为何要临摹你的影子?将我的“我”限制在你的框架里。假如世界是单纯的
“一”,何须要那五颜六色的花季?万紫千红的自然世界里,人的世界也是多彩多姿。表现人性深思的哲学,又怎能只用文字而否定画意?妈妈给予我的是自然生命,我生命的另一半要靠我一个人。找到我们的方法唯有创造,模仿与复印那是其他人的东西。“人”是什么?“人”是妈妈和我一个人的“作品”;“我”是什么?我同万物一体却又与之相异。
曹雪芹的肉体生命来自于他的妈妈,《红楼梦》是他的第二生命即意义的生命、价值的生命,曹雪芹便有了“双重生命”。他和所有人相同的是肉体生命不相同的是价值生命――《红楼梦》,《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创造,是他独有些个性标记,《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我。假如把哲学比喻为“龙”那样“人”便是龙筋。无论是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从哲学的“整体精神”的视线里去审视哲学,“人”的创造与创造的“人”是相同的、想通的。
第二谈谈“双色思维”。我或许遭到中国哲学“象思维”的影响太深的原故,一直喜欢用文字去“筑象”。我喜欢用“双色思维”来概括定义思维与象思维,更沉迷“一笔双色”的融合。面对东西方很多的哲学与哲学流派,我就是倾注我毕生的精力也研读不完。如何解决?需要转化祛除枝叶留住主干。把东西方哲学的问题转化为两种思维方法的问题,哪个的哲学著作可以同时用定义思维与象思维来讲解哲学呢?我最后找到了王树人老师,他的《回归原创之思》就是用“双色思维”来完成的。我反复研读可谓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我用一个比喻来讲明我对“双色思维”的理解,定义思维好似打靶一样,靶子是静止的打靶者持枪瞄准去打靶心;象思维似打飞碟,飞碟是活动的,风向、风速、光线的变化、提前量。。。。。。打飞碟者需要在动态的流变中去把握、体验、预测直至命中飞碟。前者是定格、写真、隔离、静止;后者是流变、恍惚、混沦、动态。如此的“双色思维”都是人所需要的,只是在不一样的时空中经过岁月的“积淀”之后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罢了。它们本身没对错之分,只能说哪一种更合适于自己而已。从哲学的“整体精神”可以看到它们的一同点;从“双色思维”的角度又能发现它们各自的片面与不足。它们应该在吸取他们的优势之后成为“新我”,“新我”是含有“异己”的我、创生的我、融合的我、我的我。对封闭的我、高傲的我、内向的我的一种告别,积极的、开放的、谦和的、渗透的去学习他们,“我”不再单一,告别小我成为大我。
再者谈谈童心未眠的“想象力”。“想象力”在哲学的“融合”上非常重要,假如太智慧了就没童真了,无童真无“道心”。“想象力”可以打破地球上的所有引力与人为的限定,自由的去联想、移植、嫁接、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它是创造的启蒙、想法的酵母。许很多多的奇迹与不可能的可能都是在大家的“想象力”中孕育诞生的,同时又在大家的实践中转化为现实。
最后谈谈“融合”的问题。“融合”是什么?这“一笔”又是什么?怎么样达成“一笔双色”?我说:“融合”是变脸的质、质的变脸。“融合”是纠结的思维就需要用纠结的表达方法。“变脸”让我联想到中国的京剧艺术,万变不离其宗;幻化皆出我心。“质”让我想到西方的“本质”的定义,目的就是把中国的“象思维”与西方的定义结合在一块去表达“融合”的新意。假如用数学的方法去概括我对“融合”的理解,那便是:“>1>2>”。这在数学上看上去虽然可笑,但在哲学的理解上“融合”使1>2.整体大于部分;抽象超越具体。那为何在1的前面与2的后面加一个大于符号呢?它的前面与后面是什么呢?去发挥人的想象力,去联想无极而太极,道生1、一生二……有个故事或许能够帮助理解这个数学表达式。我不去重视故事的来处与完整性,只关注故事带给哲学的启示与理解。这个故事讲的是需要画家在一幅有限的画纸上面尽量的画出不少的骆驼,有个画家画了两支骆驼前一只骆驼的尾巴与后一只骆驼的头,中见用绳子连接着。借用想象了解是骆驼队,我觉得:它的本质是用有限表达无限;把无限寓于有限之中。那个“融合”的数学表达式的前面与后面看上去没什么,那是无中生有、大象无形与无限生机。“一笔”是什么?“一笔”即“我心”。我的能动的、创造的、切换之心。正是因为我心的独特神奇的魔力,使“一笔双色”在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融合上成为现实的势必。
融合是双色的、切换的、能动的、创造的我心之合;是双色思维互置他们、超越其1、合二为1、一大于二的思维方法。“切换”一词在融合思维中看上去非常重要,它是融合的枢纽与重点。为了既要全方位又要重点的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宜,主动的、积极的“切换”双色使之混沦一色。唯有舍我单色才能达成我之双色,从这层意义上说 融合即切换,切换等于融合。
怎么样达成“一笔双色”?具体的说就是那个可以达成“双色思维”切换的中介。这一笔具备哪种特质? 一句话:具备双色之性同时又能超越双色之性。如:包容性、开放性、自由性、抽象性、自觉性、灵活性、独立性、共处性、可逆性、双向性、全息性等。用什么办法可以囊括其性同时又具备化繁执简的神力呢?在解决这一问题之前第一要对“双色思维”去浓缩与概括,找到“双色思维”中那个最基本、非常重要且一直贯穿于哲学的问题是什么?我觉得:是“人”、“人”的问题,也就是自然与人关系的问题。“天人合一”、“思维与存在”只是自然与人关系问题的名字有别层面有异而已,在本质上它们是想通的一致的!自然与人关系的互置、渗透、拓展与升华只有依靠于人的实践活动才可以完成,“行”是实践的真意。基于上述的理解,这“一笔”就借用数学的办法赋予平面直角坐标系新的内涵来完成它的使命。横坐标轴的x表示自然;纵坐标轴的y表示人;坐标原点0表示实践。在本质相同的原则下定义、文字、符号、含义等可灵活“切换”,目的是为了一个一同的目的。这一点在大家的现实日常很常见,如:手机上面的“井”字键一样,一键即可达成中英文、数字与图片的“切换”,生活尚且这样哲学为什么不可以?“一笔双色”是梦的现实,现实的梦。